首页 文学欣赏

二、中国戏剧的产生与发展

字体:16+-

(一)中国戏剧的萌芽与发展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和《楚辞》里的“九歌”,都是当时祭神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谣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速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二)元杂剧的兴盛

到了元代,“杂剧”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1.元杂剧的名称与形式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的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才人的共同努力改进演变而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式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