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希腊时期开始,戏剧就分出了两大类型,即悲剧和喜剧。到了18世纪,悲剧与喜剧的严格分野已经逐渐打破,人们从实际生活出发,认为在悲剧和喜剧之间,应当还存在着一种中间态的戏剧,因此一种中和了悲剧与喜剧的特点,在情绪表达上趋于和缓的戏剧开始出现,这就是悲喜剧,或曰正剧。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人公是模仿比实际生活好的人,而喜剧的主人公则是模仿比实际生活坏的人。悲剧给人的感受是悲悯和恐惧,而喜剧给人的感受则是滑稽与可笑。
悲剧往往表现人的境遇从好到坏的变化过程,主人公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愿望和追求难以实现,而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冲突中,主人公遭遇了他不应该遭遇的厄运,最后多以死亡或失败结束,因此造成了美的事物或有价值的事物的毁灭,从而使整个过程具有了象征性意义和严肃、庄重、崇高的意味,使人们产生怜悯和恐惧杂糅的悲壮情绪,这便是悲剧。像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都可谓典型的悲剧作品。
戏剧的第二大类型是喜剧,喜剧是民间娱乐目的的体现,它不拘一格,表现灵活,往往通过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展示出人与事物滑稽、荒唐与可笑的一面,通过巧合、误会、夸张、变形等手法,引人发笑,并用笑声嘲弄、贬抑、揭露和否定假、恶、丑的东西。像古希腊阿里斯托芬的《蛙》,英国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法国莫里哀的《悭吝人》等。
正剧又称悲喜剧,正剧以普通人为主人公,以日常生活矛盾为戏剧冲突,从中反映深刻的社会意义。这种类型的戏剧以俄国契诃夫的系列剧为代表,如《三姊妹》《樱桃园》《海鸥》及挪威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