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欣赏

三、第三次浪潮

字体:16+-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完整的电影浪潮,经历了十年动乱,电影艺术在全国的拨乱反正中获得了解放和新生。这是一次无比重大的历史变革,电影所依附的时代政治的改变,必然导致内容、形式的变化,中国电影开始了大踏步地转向: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这三种转向是新时期中国电影的鲜明方向。

(一)恢复反思时期——70年代末电影

新时期电影从观念形态和艺术潮流变化结合的角度分析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变化:

1.政治反思——艺术复苏期(1976—1978年)。粉碎“四人帮”集团以后的两年间,是中国政治历史的转换反思时期,百废待兴。创作上旧传统还在延续,艺术的创新还有待将来,拨乱反正是这一时期的特点。《青春》和《大河奔流》是相对较好的创作。但整体上这一阶段还停留在旧的创作传统中。

2.观念转化——艺术探索期(1979—1980年)。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时期到来之前,经历了僵硬的拨乱反正的过渡与恢复期,即为了廓清“**”的影响,电影人艰难地摆脱“左”的窠臼,开始熟悉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寻找突破旧习的路径、摸索艺术表达的手法,形成新时期电影的恢复期的基本模样。这是新时期电影走出低谷,振兴发展的转折阶段。1979年,电影无论在题材上或在艺术质量上都发生了可喜的飞跃,出现了人物传记片(《从奴隶到将军》)、喜剧片(《她俩和他俩》)、音乐片(《怒吼吧,黄河》)等样式;突破了一些题材禁区,如《曙光》第一次出现贺龙同志的形象,揭示了历史上“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在反映生活的角度和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创新:《生活的颤音》把视角转移到刻画人物的心灵历程上;《她俩和他俩》则注重创造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小花》打破按情节发展的叙事结构,大胆采用按人物情绪变换的抒情结构,用黑白、彩色相交替、旋转镜头、慢动作、停格、梦幻等手法,渲染人物内心感情节奏,使人耳目一新;《庐山恋》不仅题材有突破,而且在摄影上刻意表现庐山的风光,借以渲染人物的感情活动,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