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了国学的概念,至今已经有100多年了。作为独特的中国文化的代表,虽历经风雨,步履蹒跚,但它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开阔。时至今日,国学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习、传承和弘扬国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19世纪,中华民族历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种种屈辱,遭遇了空前的民族危机,激发起国人强烈的民族救亡意识,梁启超、邓实、章太炎等国粹派人士,提出了“国学”的概念。这里的“国”,是本国之义;学,是学术之义。章太炎辛亥革命前谓国学可称“中国独有之学”,刘师培后来则称国学为“中国固有之学术”,东南大学国学院以国学为“中国原有之学术”。根据上述等人的说法,国学指中国固有的学术。这种看法,从晚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比较流行。
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吴宓在清华《研究院缘起》及后来的《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和经过》中说:“兹所谓国学,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准确精密之方法。”这个定义以学术形态的文化为主,故称“学术文化”,不包括民俗文化、器物文化等非学术内容。此外,吴宓还强调,学术文化的“全体”,并非仅是传统学术文化之一二种,如儒家或道家文化。这是流行最广的国学定义。
国学一词流行开来以后,在使用中有不同的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意义,是指国学研究的体系,即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研究。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内容,包括哲学、文学、史学、宗教、语言、艺术、古典学等,最有代表性的是胡适之的说法:“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这是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文化历史的学问,这是国故学,简称国学。”国学是研究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的用法,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广泛流行。周作人谈到黄侃时,赞叹道:“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这个“国学”概念,不是指他的研究对象——传统学术文化,而是指他对国学体系的研究。顾颉刚认为,“国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历史材料”,这也就是说,国学是现代人研究过去及中国历史材料的一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