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读
刚正廉洁,是中国传统优良道德之一。刚正,刚强正直、不阿谀逢迎之意。刚,刚强、坚强。《论语·公冶长》:“子曰:‘吾未见刚者。’”朱熹《集注》:“刚,坚强不屈之意,最人所难能者,故夫子叹其未见。”孔子认为“刚”,是一种美德。“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强、果决、质朴、言语谨慎,是近于仁的四种品德。何晏《集解》引王肃曰:“刚,无欲;毅,果敢;木,质朴;讷,迟钝。”皇侃《义疏》:“言此四事与仁相近。刚者无求欲,仁者静,故刚者近仁;毅者性果敢,仁者必有勇,故毅者近仁;木者质朴,仁者不尚华饰,故木者近仁;讷者,言语迟钝,仁者慎言,故讷者近仁也。”正,正直,公正坦率,为人正派。正,有多重含义。一是性格上的特点,正直坦率;二是立身上的特点,作风正派,规矩严谨,光明正大;三是处理公务上的特点,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古贤人看来,为政首要的要求是正。正,就是去私为公。去私,就是不以权谋私,不徇私枉法。有私即不公,不公即不正。所谓正,不仅是正于法,更须正于义。正之大义即公忠为国,其中也包含着济世安民、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意义。
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被视为“国之大维”,又视为“仕者之德”“人生大纲”。“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所谓廉洁,指的是不贪财货,立身清白。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廉”做了多方面的规定,如“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廉者不以富贵而忘其辱”,“廉者常乐无求”,“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廉者,民之表也”,“廉士不辱名”。洁,清洁,干净,没有污垢,引申为操守清白。《述而》:“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其基本精神就是循礼行法,廉洁自律。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宝”。《周礼》有六廉:曰廉善,曰廉能,曰廉敬,曰廉正,曰廉法,曰廉辨。在传统道德中,廉洁之士被载之史书,传之民间,尊为“清官”。官吏不廉危害极大。班固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王永吉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败。”不廉之士,古人称之为“贪官”,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廉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