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编国学读本

第五专题 自然和合

字体:16+-

专题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统一,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国语·郑语》最早提出“和合”一词:“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墨子提出“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墨子·尚同》),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原则。管子、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和合”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这种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中国和合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合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易经·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阐明了人产生于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周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为,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人的身心规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这种精神,就是天人和合。孔子曾发出“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也显露出“五十而知天命”的豁达,从“天知我”到“我知天”显示了孔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发端。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把人性和天统一起来,也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北宋的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指出,人之所以成为圣贤,根本原因在于“天人合一”,人和自然是本质上的统一,因此人能够认识自然,认识自然和人自身达到极致便可以成为圣贤。南宋朱熹指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人也;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陆九渊更是描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在“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中,人与自然乃至人与整个宇宙都是合而为一。“天人合一”将人和自然、人和宇宙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天地自然本身的和合,与人自身的和合相互一致、统一,构成天人整体的和合。这便是“仁民爱物”、“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