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析作为一个在新闻业务学习与总结中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环节,它的规定性与规范性并不是很强的。所以虽然经常会被人提起,但是在一些严谨与正式的场合中却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由甘惜分先生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于1993年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总字数为180万,“是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的知识总汇”[1]。但是,其中并没有收入“新闻评析”条目。
概而言之,新闻评析一般出现在两种语境里。一是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在国内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中,新闻专业开办得比较早的院系,一般都会将《新闻评析》或者《读报评报》列为常设的课程,安排在自己的课程体系中。但近些年来,由于新闻传播的技术与手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程的体系也随之做出了较大的调整,有一些学校就把新闻评析课程替换掉了。这样的选择其实是大有商榷余地的。有学者曾经发表文章直指国内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其中的一大缺失就是不读新闻文本。他特别提到:“从受教育的角度看,最好的学习是模仿,不读新闻文本,就失去了系统学习中外新闻发展史代表性文本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观摩那些新闻精品的机会,难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自己学习与借鉴的新闻范本。”[2]
出现不读新闻文本的现象,与一些新闻院系已经不再开设新闻评析类课程相关。现在,在国内从事新闻教育的人群中,有些人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新闻传播的新技术的领会与掌握,而忽略对新闻传播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理解与学习。
新闻评析常见的另一种语境是,作为一种分析性文体出现在相关的书籍与报刊中。其主要特点的是针对具体的新闻作品进行分析评论,分析其制作特点,总结其成败得失。《细节的力量——〈坠海漂流18小时的生命奇迹〉评析》就是典型的新闻评析。《坠海漂流18小时的生命奇迹》是由李培禹、张兴军采写的一个新闻作品,获得了第1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新闻评析的作者表示自己被《坠海漂流18小时的生命奇迹》所吸引,而且他还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自己被其吸引的具体情状:“我问自己:这篇作品为什么能够使我能随行文的推进而心潮起伏?为什么能够使我在掩卷之后心神难宁?”[3]作者认为吸引他的是作品中的细节,随后他对该文巧妙的细节采访与安排进行了具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