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期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概念
“概念”一词本身意味着一种思想活动的形式,一种属于抽象范畴的创造性的思维。“概念”同死记硬背的记忆、回忆或辨认出正确的答案等有着质的区别。
我们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以把一次活动的目的定义为:使幼儿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这里可以说“概念”,因为它真是一种简单水平层次上的抽象:认出某种共同的特征。但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概念水平。如果我们通过一次活动,要求学生形成太阳给地球温暖的“概念”就不合适了,因为这种活动不能看做是一种抽象、甚至不能看做是一种概括。太阳给地球温暖只是一个事实。
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等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课程都必须是在一个“前概念”的水平层次上的,只有快到青春期时(也许从较为成熟的六年级开始),才能开始有抽象概念思维。[11]
可以肯定,幼儿在到达青春期以前,不可能经历完全概念性的思维,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概念。
因此,在探讨幼儿能做什么,能学什么时,我们使用的是知识经验一词。这实际上是想强调让幼儿获得“经验性的知识”。
2.经验性的知识是幼儿能够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知识
知识是个动态系统。对它进行发生学的考察,可以看到知识产生的两条渠道,构成知识的两种因素:经验的知识和理论的知识。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基础,经验的知识是理论的知识的起点,正如达·芬奇所说:“经验是一切可靠知识的母亲。”
经验知识是人们通过感官和认识工具在社会实践中直接或间接地与认识对象打交道而获得的认识。经验知识是通过“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获得的。理论知识是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