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机制的解释是一个颇具争论的课题。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出现了多种理论假说,这些理论之间存在非常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语言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的还是主动创造的?例如,支持先天论的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婴儿具有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而支持后天论的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等人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的;支持被动学习观点的斯金纳认为婴儿语言的学习要靠强化获得,成人对婴儿语言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表现给予肯定能帮助婴儿获得言语能力的发展;支持主动学习观点的皮亚杰却认为婴儿是一个有自己意图和目的、积极主动的语言加工者,他们通过主动交流获得言语能力的发展。
(一)幼儿言语的发生
1.婴儿前言语期的准备
婴儿语音发生需要有两方面的准备:发音器官的成熟和分辨不同语音的敏感性。在出生最初的几个星期内,新生儿已经会通过哭叫、打喷嚏和咳嗽等展示着自己的发音天分了。到2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学习“叽咕叽咕”地发音,并且出现持久的咯咯的笑声,开始有用声音来与周围的人进行互动**流的强烈愿望,成人只要与婴儿保持眼睛的对视,以声音回应婴儿“叽咕叽咕”的发音,婴儿能一直保持与成人进行交流的兴趣。婴儿4个月以后,发音系统的形状和结构基本成熟,婴儿能发出更多不同的音节,进入牙牙学语的阶段。幼儿开始能发出类似爸爸、妈妈的重复音——ba-ba-ba、ma-ma-ma,但是最初这些发音是无意义的。到婴儿10个月左右时,婴儿的牙牙学语逐渐具有了意义。
婴儿并非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作为一个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的生命体,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周围环境刺激的敏感性。有研究表明,出生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和其他声音,并作出不同的反应。他们会表现出对母亲声音的特别偏爱,尤其对语速缓慢、语调高度夸张的话语形式感兴趣。母亲与婴儿交流时,常常会刻意放慢语速,利用重复的、较为夸张的高声调与婴儿说话。4个月的婴儿能够辨别并模仿成人的语言,并能辨别清浊辅音,获得语言范畴性知觉能力。5~8、9个月的婴儿,已能辨别言语的节奏和语调特征,并开始根据其周围的语音环境改造、修正自己的语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