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性别化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性别角色获得与发展的基础。男女之间遗传基因的差异在于男性具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而女性则有两个X染色体。由于性别染色体导致了个体毕生的生物机理差异。同时,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虽然同时存在于男女两性的体内,但是二者在男女两性的体内的分布则是不均等的。性激素对于性行为和攻击行为会产生影响。此外脑是行为的主要调节器官,男性的下丘脑控制着相对稳定的垂体激素分泌,而女性的下丘脑则控制着垂体周期性地分泌激素。以第一性征、第二性征为代表的差异以及男女在大脑机能、内分泌机能方面的差异成为其他影响因素的基础。这些都影响着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他人的反应,而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他人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着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二)家庭环境
社会所提供的性别角色模式决定了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抚育方式。孩子还没有出生,父母就按照社会所流行的性别角色价值观对孩子的性别抱有一定的期望,例如现在很多家庭都还抱有生男孩的期望。等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又从孩子的名字、衣着、玩具等方面进一步区分了男、女角色。不仅如此,父母还对不同性别的孩子提出了不同的期望。他们要求男孩要勇敢、独立,而要求女孩要温柔、乖巧。父母的态度强化了幼儿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印象,使得幼儿更有意识地将这种印象加以巩固和深化,具有了“刻板”的性质。
(三)大众媒体
大众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强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差异。它们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影响巨大,是传播性别角色观念的有效途径。通过观看电影、电视,阅读报纸、杂志等,人们看到其塑造的男性角色大都刚强稳健,女性角色大都多情温顺。这必然也会影响到男、女幼儿对性别角色的模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