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壮壮是一个爱吃肉的孩子,每次进餐他总是把肉吃完,把蔬菜剩在盘子里,或者偷偷地放到旁边小朋友的盘子里。如果别的小朋友看到是自己爱吃的菜,就默认了他这种行为;如果不是自己爱吃的,就向老师告状。
今天晚饭吃的肉馅包子,明明一反常态地很快把两个包子吃完了,喊着还要吃。老师又给了他一个。这次过了很久,差不多别的小朋友都吃完了,明明的盘子里还剩着那个包子。我过去问他怎么不吃了,他不说话。结果我发现包子的肉馅早被壮壮掏光了,只剩下一个看似完整的包子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对孩子们爱护备至,变着花样给孩子做各种可口的饭菜,孩子们想吃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良的进餐习惯。就像上面案例中的壮壮形成了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在幼儿进餐时,不难看到各种不良的饮食习惯。有的幼儿不会自己吃饭,张开小嘴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希望老师喂喂饭;有的幼儿手、嘴、勺并用,吃完一顿饭,小脸上、头发上、饭桌上“星星点点”;有的幼儿“偷偷”地把不爱吃的饭菜扔掉或者放进旁边小朋友的碗里;有的幼儿吃饭时大声讲话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闹;有的幼儿在别的小朋友都把饭菜吃完了,他才刚刚开始吃;有的幼儿只吃肉不吃菜,吃完肉便开始哭……这些看似小的不良饮食习惯,关乎孩子健康体魄的养成,关乎孩子一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同时,这也给幼儿教师的工作提出了一个小的挑战,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对待。那么,在一日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呢?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优美整洁的进餐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就餐物质环境不仅美化了餐厅,而且也激起幼儿的食欲,促使幼儿愉悦地用餐。进餐物质环境的创设包括餐厅的环境布置、桌椅的摆放、餐具的定时更新、餐桌台布的变化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良好的进餐心理环境是一种“精神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催化剂。进餐心理环境的创设包括温和的教师态度、良好的交往关系、愉快的进餐氛围等。教师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在进餐前或正在进餐的时候大声斥责或批评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影响幼儿正常的进餐。班杜拉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是通过对周围环境中的榜样进行观察和模仿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开饭的时间里,从分餐具到最后分饭的过程中,注意正确的饭前洗手、餐后洗手、餐具摆放、分饭等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主动在餐前去洗手,吃饭的时候也不轻易把饭弄得到处都是。有时候,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边吃边玩,还会和老师或者周围的小朋友大声说话,讲到高兴处还会笑起来,这不仅影响了幼儿的消化,还可能把米粒吸到气管里产生窒息。教师要在平时以及进餐前给幼儿讲进餐时的常规,如遇到在进餐时说话的孩子要及时走过去提醒他,教师更要自己做到在孩子吃饭时不和同事或孩子说笑。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教师和幼儿一起进餐,以培养孩子在吃饭时安安静静,不说笑打闹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