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六、讨论与建议

字体:16+-

保育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保育既直接关系到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与安全,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与教育的内容密切相关;因而,保教结合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原则。基于全国范围的大样本调查和评估,本研究对我国幼儿园保育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幼儿园保育总体质量刚刚达到合格水平,但仍有相当比例的班级无法提供有质量的保育(44%的样本班级处于低质量水平),甚至无法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在具体项目上,如厕/盥洗/饮水项目得分相对较低,超过半数(51.8%)的班级未达到合格水平。差异检验分析发现,我国幼儿园保育质量在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性质的幼儿园之间(公办园、民办园)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发展差距、办园性质均对幼儿园的保育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

(一)原因分析

基于本研究的调查,研究者认为,造成这些结果的可能原因是:

第一,关于幼儿园班级保育过程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或有关规范与标准未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尽管卫生部和教育部于2010年颁布了《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76号),卫生部继而于2012年颁布了操作性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但这些规范和要求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监管机制而很难真正在每所幼儿园全面全程贯彻落实。各地尽管在申办审批标准或者质量评估标准中可能包含涉及卫生保健的基础条件或操作规范,但关于班级层面的保育过程,尤其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如何实现保育与教育的有效结合,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第二,班级规模大,生师比高。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幼儿园普遍存在班级规模大、生师比过高的问题。本研究中,428个样本班级的平均班额是36名幼儿(最大值为106),生师比均值为20∶1,远高于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幼儿园保育是基于班级的空间设施条件,以满足幼儿的生理、健康和安全需求以及发展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过程。在班级规模大的情况下,生均资源变得相对匮乏,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容易造成拥挤混乱、消极等待的现象。生师比过高的条件下,保教人员往往只能采取大一统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幼儿的个别化需求;成人更多采用管理和控制性行为,缺乏与幼儿有效的教育性互动,在实践中难以实现保教结合,导致保育过程质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