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及著作
王守仁(1472—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守仁自幼聪慧,饱读诗书。21岁中举人,28岁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不久,授云南清吏司主事,迁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刘瑾专权,王守仁上疏搭救戴铣,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驿丞。正德十一年(1516年),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王守仁平定内乱,不久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王守仁一生重教,他从34岁开始讲学,前后长达23年之久。所到之处,讲学活动不断,并热心修建书院,倡办社学。他的办学、讲学活动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王守仁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特别是在儿童教育方面成就显著。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姚江学派,形成了“心学”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
王守仁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其中与教育相关的名篇主要有《传习录》中收录的《答顾东桥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以及《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等。
二、论儿童教育目的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明人伦”,儿童教育应该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修养。他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王文成公全书》)他主张儿童教育应通过道德教育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意志,磨炼其品格,开启其智慧,使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他猛烈地抨击了当时教育只重视文章背诵,而忽视道德培养的现象,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他说道:“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唯当以孝悌忠信礼義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他认为,儿童教育应该以培养儿童“孝悌忠信礼義廉耻”的品格和习惯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