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及著作
朱熹(1130—1200年),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祖籍婺源,出生于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世称朱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家境穷困,自小聪颖,19岁中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22岁被任命为泉州同安县主簿,后历任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知漳州、知潭州等地方官。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65岁高龄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然而由于朝中权力倾轧,仅仅40天后即被罢免,改任秘格修撰。朱熹回福建后,建竹林精舍,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庆元二年(1196年),当权派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为伪学。
朱熹一生专心于儒学,主要进行讲学和著书的工作。他曾经长期在福建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讲学,1191年,迁居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继续聚徒讲学,1194年精舍扩建改名为沧州精舍。在其任地方官期间,他积极发展地方教育。任同安县主簿时,积极整顿县学,成效显著。在知南康军时,主持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还亲自拟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在知漳州时,首次刊刻后世经典“四书”,《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在知潭州时,主持修复岳麓书院,并利用闲暇,亲自到场讲学。
朱熹平生著述等身,涉及哲学、经学、史学、文学、乐律、辨伪、自然科学等广泛领域。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白鹿洞书院揭示》《学校贡举私议》《读书之要》《小学》《童蒙须知》《近思录》,其中与儿童教育有关的著述便有近10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小学》和《童蒙须知》。后人辑有《朱文公文集》《续集》《别集》,三种共计121卷,《朱子语类》140卷。在朱熹丰富而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儿童教育理论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当时和后世影响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