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6岁破蒙,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24岁中进士,“少年通经”“声闻中外”,随后授职翰林院编修。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他冲击很大。愤而研习西学,赞同变法。1912年以前,蔡元培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和光复会,参加了同盟会,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骨干。其间还主持过绍兴中西学堂、上海爱国女学,并于1907年远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直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才回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致力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1912年1月至7月,他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民国初期的教育革新工作。1917年至1923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学校进行全面改革,使得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27年至1928年,蔡元培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司法部部长等职务,同时还担任大学院(教育部)院长,主持了教育行政学术化改革事务。1928年以后,他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直到1940年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撰写了大量教育论著。他的学前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美育的实施方法》《美育》等篇章之中。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2月,蔡元培撰文《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在文章中,蔡元培根据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以及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的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新教育总方针。他说,教育可以分属于政治和超然于政治两类。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属于前一类。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它可以增强国民的体质与意志,是近代中国应对强邻交逼、丧失国权的办法;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它把文化知识、生产技能融入教学中,对发展国家经济、强国富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它是完全人格教育的核心,它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主要内容,可以避免国家间的私斗和社会的贫富分化。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属于后一类,即属于超然于政治的教育。世界观教育着重培养人们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促使人们对实体世界抱有积极态度;美育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格尊严,使人们不厌弃也不执着于现象世界,是人们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