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张雪门(1891—1973年),浙江鄞县(宁波)人,中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与著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有“南陈北张”之称。
张雪门年幼时就读私塾,后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1912年就任鄞县私立星荫小学校长。1918年,张雪门创办第一所在宁波由中国人办的幼稚园——星荫幼稚园。1920年,与人合办两年制的幼稚师范。同年,他应邀到北平任孔德学校小学部主任,并考察平津幼稚教育。1924年,他前往北平大学教育系学习,期间,他得到了系主任高仁山的指导,对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国外学前教育家的思想进行研究,先后编译了《福禄培尔母亲游戏辑要》和《蒙台梭利及其教育》。1926年,他还发表了其课程研究成果《幼儿园第一季度课程》。
1928年秋,张雪门被北平孔德学校聘为幼稚师范科主任,主持培养幼儿师资工作。1930年秋,他应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之聘,任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此后,张雪门开始了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抗战爆发后,张雪门将北平幼师迁往广西桂林,1944年,幼师迁至重庆。1946年,他应邀赴台湾创办儿童保育院。因工作繁重,患上了严重的眼疾,于1952年离开了育幼院。1973年,张雪门因脑病复发逝世,享年83岁。
二、论幼稚教育的目的
20世纪30年代,在对当时学前教育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张雪门将中国当时的幼稚教育分为四类。
(一)以培植士大夫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张雪门认为清末仿效日本创办的蒙养院就属于这一类。为了造就士大夫,这类蒙养院以“陈腐的学问,忠孝的道德,严格的管理,再加上劳心而不劳力的培养”对幼儿进行教育。在1933年发表的《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的回顾》一文中,张雪门对这类日式蒙养院做了这样的描述:“他们将谈话、排板、唱歌、识字、积木等科目,一个时间一个时间规定在功课表上,不会混乱而且也不许混乱的,教师高高地坐在上面,蒙养生很端正地坐在下面。教师教一样,学生学一样,全部活动不脱教师的示范,儿童不能自己别出心裁,也不许其别出心裁。至于各种工具和材料,如果教师不给,儿童自然不能自由取用,且放置的地方很高,儿童虽欲取而不得……在这种教育底下……儿童是被动的,双方都充满了压迫的苦闷。所学的全是零零碎碎的知识技能,都是浮面的,虚伪的,日子稍久就立刻忘怀了”。[47]他指出了以培养士大夫为教育目的的蒙养院在管理、课程和教学上存在诸多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