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塞尔·莱因哈特
【编者按】马塞尔·莱因哈特(Marcel Reinhard,1899—1973)是巴黎大学法国革命史讲座第五任教授。他这篇纪念托克维尔的发言稿刊载于《法国革命史年鉴》1960年秋季卷,总第161期,257~265页。莱因哈特注意到,托克维尔经历了一个从“随笔作家”向“历史学家”转变的过程,他在1848年革命中的亲身经历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他之所以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历史学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一直保持着随笔作家的敏锐而细腻的直觉。
托克维尔不写拉克勒泰尔、米涅那样的革命史,他要做“研究”。研究就是一系列的反思,它会切断陈述的连续性。他要走的是孟德斯鸠、伯克、博纳尔和迈斯特的路子。
他决心研究的,是法国一种新社会的起源。他是在旧制度的最后一些时间里和在法国大革命中发现这个新社会的,所以这个新社会是由一种自相矛盾但又非常真实的连续性焊接起来的。这个新社会就是他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他考察它的起源以便更好地理解它,受到的是那种曾推动他去研究美国民主的同样的好奇心的驱使。总之,托克维尔是立足现实的,他讲述贵族的衰落,欢呼自由的发展,接受平等的发展,担忧平等会窒息自由。正是这种担忧促使他去考察各种历史的关联,各种先例。他从不为研究而研究地研究历史。
但他的方法还是历史学的方法。可能更多的是20世纪历史学的方法,而非19世纪历史学的方法。托克维尔要做解释,而非陈述。他分析结构而不是只谈事件。他关注的是长时段的运动,而非那些“革命日”。为了完成他的工作,他需要历史学家,需要他们的关于《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品,可是他只字不引。这种沉默引起了勒费弗尔的注意。在他介绍托氏著作的那篇精彩的导言中,他就谈到了这一点。[2]从托氏的文字中是找不到缘由的。关于大革命,他曾做出这样的最终判决:“没有一个历史学家完全了解当时的时代精神。”[3]顺便说说,人们喜欢细谈托克维尔关于米什莱著作的观点。不管怎样,托氏的这句话走得很远,超越了一篇文章的方法,深入到了历史方法的核心。既然托克维尔不要写历史,那他就需要历史学家,因为历史学家有一种深邃的历史构想能力,能够抓住时代的“精神”,能够从革命文献的那些热昏的胡话中认出“真诚的、真实的、热烈的”东西。由于没有这样的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只好尽可能在这个方面做些工作。就旧制度来说,相关历史作品的不足也是很严重的:历史学家们几乎都忽视了18世纪的各种制度惯例、法律、风俗和社会各阶级。所以托克维尔要做的,一方面要思考各种问题,一方面还要研究各种文献——他做得不错,收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