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变中前行: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掠影

下编 社会视野下的学术

字体:16+-

文化评论与中西文化异同——《东风与西风》初版序

文化评论大约是近一二十年才“兴起”的一种文体,比通常意义的“散文”或者要稍稍正襟危坐一点,但又不能严肃到像以前电影上的政委那样不苟言笑。如果用科举时代的文章标准来比拟,则考秀才时主要看文辞的美恶,文章要做得空灵;考举人的文章就要有点所谓书卷气,多少要体现一些学问,不能太空;而考进士则学问一面要求更高,需要在讲究文辞的基础上尽可能表现应试者的学问功力。文化评论大概就有些类似于举人的文章,要在淡淡的书卷气中依稀透出几分空灵,其实也带点我们中国文化特有的那种希望鱼与熊掌兼得的中庸意味。

今日文风不古,学术论文不少是文辞和学问都未必佳,固不必论。通常学问一面还过得去的学术文章,也大多不复讲究文采,能做到“辞达意”又“言能文”者,实在已罕见。而一般的散文似乎又不太离得开风花雪月(以雷锋为题材而能写出使人颇思一读的散文者,并世恐无几人)。这样的语境也许促成了文化评论这一介乎于普及与提高之间的文体逐渐流行,恐怕也是立意于雅俗共赏的《读书》杂志能够销量大增的原因之一。而《读书》杂志本身又有意无意间塑造出一种类似文化评论风格的书评体裁,即不必像专业书评那样必须准确概括所评书籍的内容,且所论有时也不一定紧扣原书主旨,常常可以借题发挥。

本书所收的是葛小佳(署名葛佳渊)和我(多数署名罗厚立)合写以及我个人近几年刊发的一些文化评论和读书心得,其中一半以上是刊发在《读书》之上。如今小佳远在美国,这个小序只能由我独自执笔了。我们都是有“专业”且以专业为吃饭之“正业”的学人。有些专业方面的朋友是很反对花时间来写这类文章的,因为这多少总要针对和因应写作当时的学风世风,难以传之久远。但编辑方面的朋友则以为应该多写这类读者范围或更宽广的文字,以稍尽所谓读书人的社会良心。我们的这些文章,即是在《读书》杂志于20世纪90年代头一两年似乎一度缺稿的情形下,受一位与《读书》关系较深的朋友之托而开始写作的。说句老实话,从那时到现在,我们的专业压力都相当大,这些文字真正可说是“拨冗”写出。如果不是《读书》和其他刊物的编辑朋友(以及关心这些刊物的非编辑朋友)们的敦促,几年间要写这么些非专业的文字,实难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