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变中前行: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掠影

文章与钱今昔谈

字体:16+-

五代人罗隐写过一首《送灶》诗说:“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意谓五代时武人越货,凡事非钱不行,而作为“文章”的学术或文化则已衰落。杨荫杭在20世纪20年代初引用了此诗后却指出:“五代时文章虽短,非绝不值钱。尔时南唐、后蜀皆文化卓著,岂今日各省所能及。印板术创自中国,实始于孟蜀。使文章不值钱,能镌板风行乎?”(《老圃遗文集》)

不过,罗隐的诗至少提示着五代之前文章大概更“值钱”。其实中国历史上文章的“值钱”与否有起有落,比如五代之后的宋代,文章似乎就特别“值钱”。所以喜欢功业的人,一般都言必称汉、唐;而近代关怀文化者如王国维、陈寅恪等,则多表彰宋代为中国文化的顶峰。

但“文章不值钱”的现象到近代似乎已成定式,且呈现每下愈况的趋势。杨荫杭尝以北京各部衙的地位为例说明之:在清季是“以人为本位”,故张之洞以军机大臣兼管学部时,学部中人也饶有气焰。到20年代军阀掌权时,各部“红与黑”之标准,已改成“以钱为本位”。收入最多、搜刮之力最强者,为最红之部;若无收入而仰给于人,则等于乞丐。陆军部虽无收入,却最强横,予取予求,故仍为红部。而教育部绝无收入,也无能力从别处拿钱,为最黑之部,部中人多垂头丧气,与清季成鲜明对照。故杨氏叹道:“使罗隐生于今日,作《送灶》诗更不知作何语?”

文武之间的异位,其实也有读书人自己的贡献。20年代军阀割据,每使人想起五代,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19世纪末以来几十年提倡“尚武”和“军国民主义”,绝非次要的因素。清季民初的一片“尚武”之声,正是读书人喊得最响亮。文人领袖如梁启超、蔡元培等,几无一不是尚武精神的鼓吹者。大儒章太炎固曾以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而闻名于世;后来北伐之时,尚武的“长衫同志”吴稚晖,也鼓吹“一切权力归武装同志”。大家都是“一股道上跑的车”,说是从风而靡,绝不为过。照此发展下去,结局当然是“文章不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