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国大革命与革命心理学

第三章 大革命期间的精神无政府状态以及哲学家们的作用

字体:16+-

一、革命思想的产生和传播

传统、情感、道德观构成了人的内在框架,支配着人的行为并维系着不容置疑的一些基本概念,内在的框架决定了人们的外在生活,各个时代皆是如此。

一旦这套框架的抗应力下降,之前没有可能产生的思想观点便可能萌发、滋长。如在两个世纪前曾遭到猛烈鞭挞的某些理论,到了大革命期间却大行其道,其中缘由便是如此。

这样说的目的在于昭示:外在的革命事件是内在的缓慢的心理演变的结果。若要对一场革命进行深入研究,则必须要深入研究滋生革命思想的精神土壤。

思想演化通常是极为缓慢的,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是看不到这种演化的。人们只有把同一个社会阶级的心理状态在精神变化曲线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进行对比,方能看出其演化的程度。为了弄清楚饱学之士对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统治时期王室的看法,人们可以将博絮埃和杜尔哥(Turgot)的政治理论加以比较。

博絮埃在解释他那个时代的人对于绝对君主制的普遍看法时说,政府的权威是建立在上帝的意志的基础之上的,国王的行为从来都不是对人负责,它只接受上帝的意志的评判。因而,宗教信仰和君主信仰一样强大,二者密不可分,任何一位哲学家都无法动摇二者。

路易十六的那些如杜尔哥一类谋求改革的大臣们,他们的著述则呈现一种完全不同的精神。他们几乎绝口不提圣灵或国王,而人的权利开始得到明确的描绘。

路易十五统治末期所发生的诸多事件,对从税赋、贫穷、饥荒到不幸的战争这样一个演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君主权威的尊崇产生了动摇,并慢慢被反叛精神所取代,一旦时机成熟,它便露出峥嵘。

整个的精神框架开始分崩离析并迅速解体。这也是一些之前由于缺乏适宜滋生的土壤而一直名不见经传的所谓新思想,在大革命时期能够迅速传播开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