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开始,川军纷纷易帜,改称国民革命军,表现出空前的一致。但川内的基本政治形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国民政府成立初期,蒋介石(1887—1975)因忙于应付各地军事实力派此起彼伏的反对浪潮,也根本无暇西顾。因此,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全国虽然已经取得了名义上的统一,四川的半独立状态较之北洋时期却是有增无减。[73]但“全国统一”给各种问题的根本解决带来了希望,反而使人觉得事实上的割据状态更加难以忍受。因此,相对于南京政府的“无为”,一些四川人,特别是旅外人士,对打破四川半独立状态的呼吁要激烈得多。北伐开始,尽管川军纷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但仍有一批川籍国民党人及与国民党联系密切的青年知识分子,呼吁把四川军阀列入征讨目标。1928年9月,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等召开资州会议,讨论组成新的四川省政府。当时即有人在上海出版的《蜀道周刊》上指出,四川军人所谓“革命”,实际是为了逃避真正革命的到来:“客军入川的声浪,不断的传到省内,于是他们计从心上,马上召集资州会议,商量组织省政府等问题,拿这省政府的大帽子对外可以抵御客军,对内又可使剥削民众的诸种手段,有所保障。”[74]
但南京政府并未进兵四川,反而在公布的四川省政府组织名单中,基本承认了资州会议的权力分配方案。这一名单出台以后,立即引起了舆论批评。《蜀道周刊》是其中一个重要平台,连续发布文章指出,这是对北洋政府治川政策的延续:“从前北京政府治川策略,‘以川乱川’。现在南京政府的治川策略,是否挑拨川乱?不能断定。但这种不察事实的派[做]法,其结果又能去北京政府多远呢?”[75]如果“革命政府”的行为与“反革命”并无两样,则又何贵乎革命?这不能不令向往革命的人士失望,甚至转而积为怨气:“这种办法,在深居高拱于南京的党国要人,也许认为煞费苦心,再冠冕没有了,但是从咱们四川人(百姓)看来,就好的方面解释,可说是‘药不对症’;若从坏的方面解释,不啻‘为虎作伥’”。[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