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1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东京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的目的是要推翻清王朝对汉族的压迫,但并不排斥满族人民,即要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就是要“创立民国”,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可以说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孙中山还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分为三个时期,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和“宪政时期”,并提出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家机构组织的具体设想,即“五权宪法”,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各自独立,又相互制衡。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因此,三民主义不仅受到当时广大中国资产阶级的拥护,也受到了包括广大劳动人民在内的一切民主派的拥护。在一段时期内,它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救国图存的理论基础、战斗口号和团结的旗帜,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正是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大革命志士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