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觉世之道:王阳明良知学的形成

前言

字体:16+-

一、研究动机

毫无疑问地,在中国思想史,乃至于东亚思想史上,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封新建伯,谥号文成,1472—1529)是极为重要的思想家,这是因为他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中国明代中后期思想的发展,也扩及到近代中国以及东亚诸国的思想界,其中又以日本为要。而在明代中期之时,不论是从“觉君”或是“觉民”的角度来看王阳明的“良知说”与“知行合一”等学说,都是当时的一大警钟,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自身的“心”拥有做主的能力,能够知是知非,依此可以来应变万事万物,经纶天下。而阳明的思想宗旨,莫不成为四百年后我们朗朗上口的话语,从此,更显示其思想的穿透力。

这样重要的思想家思想的创生过程,自然为思想史家所注目,亦是思想史写作中的重点。近年以来,研究王阳明学说及其传播的历史过程,不但有较多学术著作的出版[1],且阳明弟子们的文集也陆续点校刊行[2]。此外,也有以阳明思想为主题的期刊、合集的出版[3]。这表明“王学研究”在学术界呈现欣欣向荣的境况,在现今思想史研究趋于没落的时期,可说是令人振奋。从这些著作中,可以归纳出几个研究的面向:一是在研究主题方面,较偏重于王门后学的分化问题、各地区讲会活动与发展情况、后学们良知概念的异同、王学在下层社会的推展等。二是研究的时段方面,对于阳明思想的讨论,时间点偏重于其晚年归越讲学后的种种发展。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研究是讨论阳明思想对当时士风所产生的影响[4],但对于阳明本身方面的研究则没有太多的进展[5]。三是从事王学研究的学者,其学术训练的背景大多是中文与哲学学科,反而历史学出身的学者相当的少。这样的情况使得学界对阳明的研究较偏重在思想概念的理解,而未能深入探究这些思想概念产生的契机,例如说阳明思想的变化与当时学术与政治间,究竟有何关联?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