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在北京宣扬以成为“君子”为核心概念的“圣人之学”,但是其所谈论的范围不出于对一个人“内心”的修养工夫。这样的说法,或许对个人有“变化气质”的功效,但能否因应当时国家社会的问题呢?虽然,就阳明自己与其门人来说,在“一心运时务”的理论下,只要能够常存“无私欲之心”,自然可以经纶天下。但显然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同,北京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将阳明思想视为一个人式的修养理论罢了。而到了南京,阳明的这套思想受到其过去友朋的质难,也因此对其思想产生无形的推动力,促使阳明深化他思想的广度与高度。然阳明究竟在遭遇什么样的质难后,而能扩展其“圣人之学”呢?这个思想深化的历程必须从其在南京时期的遭遇来说明。
(一)南京时期的“门户之争”
由于朝政日非,无形的政治打压又接踵而至,阳明心中极欲致仕回乡,但由于家人的反对,不能如愿。正德七年十二月(1512),阳明升任南京太仆寺卿,任官地点在距离南京一百四十里的滁州,掌管马政;再于隔年四月升任南京鸿胪寺卿,掌管宾客仪节等事。事实上,这种明升暗贬的情况,对于阳明来说,可谓五味杂陈,因为一方面可以远离北京政治上的斗争,但另一方面,又无法对国家有实质的贡献,唯一能做的就是怀抱着“学术”的热忱,宣扬他所体悟到的“圣人之学”。
阳明在北京时,虽然汲汲于宣扬他所领悟到的“圣人之学”,但回响并不明显。到了南京之后,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相对于北京而言,南京由于远离政治的中心,政治的影响力不如北京那么大,故士大夫官员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谈文论道。他们一般活动大都群聚在一块,组织会社,诗文酬唱,如“瀛洲雅会”之设,黄佐(字才伯,号泰泉,1490—1566)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