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北京的公共卫生

第二节 周期性的卫生工作

字体:16+-

周期性是时间的重要特性。世界时间由小至分秒,大至年、世纪的各个单位组成,每个单位都在进行循环往复的运动,由此构成了各个时间周期,按照一定时间周期规律的反复运动即为频率。世界时间的周期是客观和机械的,看似循环往复,但由于世界时间的观念是背对过去、面向未来的,因此随着时间周期的更替,人们的时间感觉总是在往前进行,社会呈现出不断向前的线性发展。卫生知识以世界时间为时间框架,采纳世界时间进行周期性的活动,通过不同频率的反复运动,以及由缓到急的梯度变化,卫生知识的普及程度得到提高,其对社会和人群的影响更为深刻和持久。

一、卫生与星期制

星期,即礼拜,是世界时间的一个重要组成单位,以七天为一个周期。在中国星期最早出现于19世纪以后来华传教士所建的教堂中,其后随着在华外人的增多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对西方事物接受程度较高的人们也逐渐对星期制度产生了认同。

在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为兴西学创办了各种学会和新式学堂,规定星期日为休息日,这是中国主动实行星期制的起始。官方开始采纳星期制是在清末“新政”时期,首先在教育领域得到局部的施行。根据1902年颁布的《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高等学堂和中学堂均以一星期为周期安排课程,其中京师大学堂和高等学堂在“房虚星昴日”休息。[41]这个称呼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八星宿对应每个月的四个礼拜日,此四天正值房、虚、星、昴四宿值日,故有此称。1906年前后清政府各衙门相继规定星期日停止办公,到1911年清政府各衙门均施行了星期日公休制度。[42]在清末的最后十年间,“星期”作为一个由劳作到休息的时间周期逐渐得到了确立,“礼拜”之称也由于清政府努力淡化基督教的影响,而根据星宿值日之期的对应说法正式确定了“星期”“星期日”的名称,这是中国引入并本土化世界时间的一个典型例子。随着民国成立改用阳历,星期制开始得到正式且全面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