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北京的公共卫生

小结

字体:16+-

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人的国民意识逐渐觉醒,身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符合卫生的强健身体意味着国家富强的希望,“总而言之,人民者国家之基础也。身体者又人生之基础也。身体强则人民强,人民强而国家自无有不强”[99]。在近代北京城市中,民族国家话语推动卫生知识成为一种评判和形塑身体的新标准,逐渐在许多民众的身体上打下烙印。

卫生知识批判中国传统的身体审美观,否定不良的生活习惯,引发了改造民众身体及身体观念的社会运动。不卫生的身体被批判、隔离,甚至被消灭,传统的身体观念由此被打破,社会对疾病身体的容忍度降低。为了摒除不卫生的身体,确立卫生身体的规范,采取了身体检查的方式进行证明和选择,这项工作在学生、工人、妇婴等社会群体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展。在反复检验和不断证明的过程中,卫生的标准得到一再确认和强调,加大了卫生知识对民众身体的影响力度。

卫生知识是界定身体正常和健康与否的标准,具有破和立的两重力量。身体被划分为卫生与否的对立两方。卫生运用否定的力量,批判传统的身体,驱逐病弱的身体,甚至要求彻底消灭感染的身体,这个摧枯拉朽的过程为造就新的身体奠定了基础。卫生推动了身体的再生产,确保健康的身体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从而推动了国民身体素质的切实提高。

[1] [英]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11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俞凤宾:《论公众卫生之必要及其范围》,载《东方杂志》,1915(3),11页。

[3] 《全国体育会议第三日》,载《申报》,1932-08-19。

[4] 王德照:《中国女子的束胸》,载《生活周刊》,1934(3),470页。

[5] 聂绍经:《体育的社会观》,载《学生杂志》,1923(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