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论对犯罪的评论——以《益世报》为例
民国时期北平报业是非常繁荣的,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报纸,《益世报》(北平版)[1]、《京话日报》《京报》《华北日报》《世界日版》《顺天时报》等,还有许多小报,如《实报》《中和报》《民言日报》等。民国时期北平注册的报纸达百十中之多,仅1927年至1937年,先后在北平出版的报纸约有160种[2]。报纸具有新闻性与实效性的特点,是当时人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媒介。以《益世报》为例,作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对当时发生的国际国内重要新闻都予以报道。《益世报》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加重了对北平当地新闻的报道,其报道的比例从报纸的一个角落,逐渐扩展用一个整版来报道北平当地的社会新闻,其中北平的犯罪案件更是报道的重点。《益世报》对犯罪案件的报道是比较全面的,北平市大大小小的案件都是报道的内容。
作为一个有着自己办报特色的报纸,《益世报》当然不满足成为一个单纯描述案件的载体,从它刊登报道的字里行间,通过对每一个案件的描述,写作者的感情色彩被不落痕迹的留在报纸上。在杂技场乘机窃盗的七十多岁的绺贼被称为“老而不死是为贼”[3],引诱良家妇女做暗娼的郭王氏家被称为“魔窟”[4],将拐卖少女的王焦氏称为“万恶人贩”[5],对不孝子称为“枭獍”,赌博的场所被形象地称为“毁人炉”。
除了这些明确地对犯罪者和犯罪案件表示不满和担忧的词语外,《益世报》还对政府的治安不力进行批评。如在报道北平市屡屡发生的抢劫案件时,发出“总断不了抢案”[6]的感慨,对北平市的治安不力进行批评,连连发出“卫戍司令何在”[7],“阎锡山干什么”[8]的质问,表达了对北平治安状况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