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御花园到公园
——20世纪初北京城市空间的变迁[1]
[美]史明正著 谢继华译
研究近代中国的史学家们近二十年来已经开始着重研究晚清帝国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拓展问题。例如,冉玫烁(Mary Rankin)[2]和罗威廉(William Rowe)[3]分别对晚清帝国的浙江和汉口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以社区为中心的、非官僚的政治精英人物活动是推动中国近代政治变迁的主要动力。戴维·斯特兰德(David Strand)[4]对民国初期北京的研究更进一步表明了新的组织,如警察、政党、商会和工会是如何与旧机构,如同业行会、自愿消防队、民防组织、慈善机构、工人秘密会社和精英人物斡旋组织,相平行发展的。总之,这些研究表明,公共领域充分抓住国家不能积极有效地扩展到新兴的社会生活领域的机遇而实现了自身的迅速发展[5]。
本文将探讨国家社会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论述20世纪初期中国首都北京有限的、皇家私有的城市空间向市民的开放,以及成为公共地域的转变过程。文章研究的是公共领域的地域空间(即公共空间),考察了国家和社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本文认为,公共空间的转变不是起源于地方精英人物的活动,具体地讲,文章认为帝制时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阶层影响了此时代北京空间的概念和组织结构。晚清和民国初期的改革使城市空间有所改变;官方和私人力量的相互作用——市政机构和地方绅士及商人——最终创建了北京城的公园。最后,文章还将讨论20世纪初期在中国城市中建立起来的公园对市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现代城市文化的出现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