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北京研究精粹

结论

字体:16+-

中国首都公共空间的变化是惊人的。从1914年到1926年这12年的时间里,差不多以前全部的御花园和皇家庙宇都向公众开放了。一位近代西方作家写道“以前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优哉游哉的场所如今变成了普通市民的桃园仙境”[65]。

对于公共领域的研究,本文与其他研究成果在两方面有重要的不同。其一,本文研究的是公共领域的地域方面,即公共空间。通过对北京私有皇家园林及庙宇转变为公园之进程的研究,我们已经发现帝王领域的收缩和公共领域的发展。其二,我不是将公共领域的扩展归因于正式国家权威之作用的削弱,而是试图表明国家和地方精英在北京的公园运动中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公共空间成为一个备受政府和地方精英关注和争夺的领域。一方面,当地政府机构“京都市政公所”倡议和实施了北京城的中央公园和其他公园工程,并发动了卓有成效的公园宣传运动以增强公园对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另一方面,当地商人和银行家承担了这些公园财政负担的大部分,并对公园进行了成功的管理,即使是在军阀连年混战的动乱年代也是如此。这样,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的共同作用才使公共空间的变迁成为可能,并为近代北京城市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20世纪初出现于北京的公园是在西方经验的感召下诞生的。公园,这个现代的概念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从西方和日本引入中国的。在那之前,中国缺乏类似于西方公共空间那样的场所。当然,如果我们就准入而言来定义公共空间,那么传统的庙会确实给北京人提供了有限的公共空间。但是庙会与公园这两者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是私有而后者是集体拥有(如民国政府)。换句话说,正是这个“公共”运动才把属于帝国统治者的私人空间转变成属于民国政府,或进一步说属于人民的现代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