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是所有大城市中最安静的,下雪天更是如此。马路乐团里的主打乐器——汽车喇叭在这里只有为数不多的演奏者。小汽车很少。与其他中心城市相比,这里的报纸也很少,基本上只有一份马路小报和唯一的一张每天下午三点左右面世的晚报。此地小贩的吆喝声也很轻。大部分的街头买卖是非法的,因此不想引人注意。小贩们很少吆喝着向路人兜售,而是以低沉的声音——如果算不上是耳语的话——与人交谈,不免有些许叫花子般乞求的语气。只有一种人能在此地的大街上喧闹地行走,就是那些背着背囊收买破烂的小贩。他们那悲戚的叫喊声每周一次或数次响彻莫斯科的大街小巷。这些街道有一个独特之处:俄罗斯的乡村在其中玩着捉迷藏的游戏。要是你走进任意一道大门——它们往往由铁栅栏锁着,不过,我从未看到过有哪道大门是锁着的——,你就站在了一个广阔的居民区的入口,其面积之广、规模之大叫人以为这城里的空间似乎是不要钱的。一个农庄或一处村落就这么展现在你眼前。地面高低不平,孩子们坐着雪橇,铲着雪。堆放木材、器具或煤炭的仓库填满了角角落落。四周栽着树。简易的木楼梯或额外搭建的屋棚使得那些临街的、外表显得十分城市化的房屋的侧面或背面具有俄罗斯农家宅院的面貌。由此,街道便增添了一道乡村风光。——莫斯科处处看上去都不怎么像这座城市本身,倒是更像郊外。湿软的土地、木板售货棚、一批批运输的原材料、被赶去屠宰的牲畜、破落的小酒馆等等,在最为中心的城区都能看得到。这天,当我走在苏哈列夫斯卡娅大街上时,我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我想去看著名的苏哈列夫公园。这里有一百多个售货亭,就像一次盛大的博览会的后续。我从离教堂(尼古拉耶夫斯基大教堂)最近的废铁收购区走了进去。教堂那一个个蓝色的圆顶高高地隆起在市场上空。在这里,人们就把商品摆放在雪地上。你能发现旧锁、米尺、手工艺工具、厨房用具、电气材料等等。这里也能当场维修东西。我看见有人在凑着火焊接。这里没有任何地方可坐,大家都站着,不是在闲谈就是在交易。市场一直延伸至苏哈列夫斯卡娅大街。当我走过那许许多多的铺位和那些由售货棚连成的大道时,我明白了,此处的这种市场与博览会的布局也决定了莫斯科街道的大部分面貌。街上有钟表区和服装区,有电气材料和机械贸易中心,然后就又是一条条街,街上一家商店也找不到。在这里的市场上,能发现商品的建筑学功能:布块和布匹成了壁柱和圆柱;鞋子、毡靴被系着鞋带成排地挂在售货台上方,成了售货棚的屋顶;大大的手风琴形成了一堵堵声墙,有点儿像会唱歌的门农石像。我在此处的玩具摊位区终于找到了我要的铜茶炊,可以用它装饰圣诞树。我第一次在莫斯科看到卖圣像的摊位。它们大都按传统的方法镀了一层银,上面印着和圣母玛利亚长袍上一样的褶子。只有头和手的部位是彩色的。还能看到放着圣约瑟夫(?)脑袋的小玻璃盒,脑袋上装饰着亮闪闪的纸花。然后是那些花,一大束一大束的,摆在露天。它们在雪地上熠熠生辉,远比花布或生肉光彩鲜亮。可是,由于这类商品从属于纸品和画像贸易,所以,卖圣像的铺子必须挨着卖纸品的摊位,结果就遭到了列宁像的夹击包围,就像被宪兵逮住的囚犯一样。这里也有圣诞玫瑰。它们没有单独的确定的摊位,一会儿出现在食品区,一会儿又出现在织制品或餐具摊位中间。然而,它们却比其他任何东西——生肉也好,花布或闪亮的碗碟也罢——都更有光彩。到了临近苏哈列夫斯卡娅大街处,市场就缩小成一条窄道,介于围墙之间。那里站着些孩子,他们在卖生活用品,诸如小餐具、手帕和毛巾之类。我看见有两个孩子站在墙边唱歌。自从在那不勒斯看到过以来,我在这里还是第一次碰上卖变魔术道具的人。他的面前有个小瓶,瓶里坐着一只大布猴。真不明白那猴子是怎么进去的。事实上,只要把那个人卖的一个小小的布头动物塞进瓶子,瓶里的水就会把它泡大。一个那不勒斯人卖的就是类似的花束。我继续走了一段,穿过了萨多瓦娅大街,将近十二点半便坐车去见巴塞基。他讲了很多,有些话颇具教益,不过,他总是不断地重复,并且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消息,这只能说明他渴望获得认可。话又说回来,这人很热情,他给我提供了信息,借给我德语杂志,还给我安排了一位女秘书,这些对我很有帮助。——下午,我没有急着去阿丝雅那里。赖希想和她单独谈谈,要我五点半再去。最近一段时间,我几乎无法再对阿丝雅说些什么。首先是因为她的身体又变得很虚弱。她发着烧。不过,这原本也许更能使她安静地交谈,要不是她身边除了有个谨慎的赖希外还有个咋咋呼呼的同屋的话。此人是个大嗓门,说起话来眉飞色舞,爱指手画脚,而且还懂不少德语,这就让我所剩无几的精力消耗殆尽。在我俩难得单独相处的几分钟里,阿丝雅有一次问我是否会再来俄国。我告诉她,要是不学会点俄语就不会再来;其次,这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钱、我的身体状况、她的来信。而至于书信的话,她支吾其词地说——不过我知道,她几乎一向都是支吾其词的——,还要取决于她的健康状况。我走了,之后又送去了她要我买的橙子和哈尔瓦,交给了疗养院楼下的护士。晚上,赖希要用我的房间和他的翻译一起工作。我犹豫不决是否独自去看塔伊洛夫的《昼与夜》。我去看了《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在阿尔巴特广场电影院)。不过,好多内容没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