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修订版)

四、疟疾

字体:16+-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寄生虫病,以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大汗、脾肿大、贫血为特征。主要通过蝇蚊传播。感染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性疟原虫。在现代,江南地区较为多见的为间日疟,其他疟较少见。[111]疟疾的名称很古老,起自《素问》。不过如上文已经指出的,疟疾在较长时期内并不仅仅指现代医学中的malaria,还包括一切寒热交作之类的疾病。自元明以后认识逐渐清晰。在清代的江南,疟疾无疑是一种常见病,这从清人文集中不时可见的所谓“驱疟文”不难看出一二,比如,清初的金德嘉在一篇文章中是这样开头的:“丁巳之岁冬十月壬申病痞,十有一月甲戌、丙子剧,余乃焚香危坐,捉笔为文,童子汲宋井水洒以桃茢而驱之。”[112]苏州的诸人获则在《祛疟鬼咒》中云:“一日疟堙迦醯迦,二日疟坠帝药迦,三日疟怛坠药迦,四日疟者特托迦。不计数,不住口,持一昼夜,疟鬼远避疫一由旬。”[113]不少文人还常作诗生动叙述患疟的痛苦,比如,钱塘金张曾作《盛暑蔗劳病疟感记二首》,其中一首为:

人生苦乐无不试,

只有死时未得知;

今日得君争必死,

想来不异在生时。

(每一热必力争必死——原注。)[114]

正是因为疟疾的多见,所以有些民俗也常常与疟有关,比如,也在常熟:

风俗四五岁下之孩童,第一次患疟疾,谓之胎疟,须由外祖母家遣人来,向家灶上祭祀一番,病始得痊。其祭祀之法,由外家备灶马二个、香烛阡阮、素盘水果、糕饼等物,遣人持至病家灶间,须一径走入,不能和人接谈,将两灶马背与背相接,置诸大镬盖上,各种祭品,陈列于前。祀毕,将灶马与阡阮焚化,携饼一个,直向外走,亦不得与人接谈。 口中但云:我以后不再来了。既出门,将所携之饼,掷饲犬。其意若曰:将病传之于犬也。祀灶所余之物,亦须立时食尽。盖谓吃得快,好得快也。[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