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修订版)

五、大头瘟、虾蟆瘟、捻颈瘟、羊毛瘟及其他

字体:16+-

本节开头业已指出,判别古今病名间的对应关系,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可以肯定,即使是上面这些相对较为明确的对应关系,其中也可能存在着不小的误差,除此之外,文献中另一些疫病,似乎一时还难以做出比较确定的判定,谨录之以俟高明。

大头瘟、虾蟆瘟、捻颈瘟是具有头面或颈部肿胀等共同症状的三种疫病,在清代医籍中经常可以见到。

大头瘟,初起憎寒壮热,头面红肿,咽喉不利;与现代的流行性腮腺炎相类。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临床特征是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初起发病急骤,发热畏寒,肿胀范围以耳垂为中心向四周蔓延,边缘不清。小儿患者易并发脑膜炎,大人易并发睾丸炎和胰腺炎,一般预后良好。[119]不过在现代一些温病学著作中,除大头瘟外,可按流行性腮腺炎辨证论治的还有虾蟆瘟和痄腮,而且虾蟆瘟和大头瘟可指同一种疾病;而痄腮又称虾蟆瘟。[120]同时,在医籍中亦可发现,所谓捻颈瘟,亦即虾蟆瘟,比如,“捻颈瘟者,喉痹失音,颈大腹胀如虾蟆者是也。宜荆防败毒散”[121]。“时疫颈项肿,乃阳明风热,俗名捻头瘟,又名虾蟆瘟”[122]。这几种病名常常互相借代,比如:“大头瘟,此症亦时行风毒,疫疠之气。初春,地气发泄,多有是证;秋冬,地气不藏,亦有是证;人身之少阴素虚,不能上济少阳,亦成是证;其证觉憎寒、发热、咽痛、喉肿、耳前后肿,俗名蛤蟆瘟。”[123]而且确实与流行性腮腺炎症状相类,特别是汪文绮在《杂症会心录》中对肿腮的描述,简直可以毫无疑义地确定其为流行性腮腺炎,他说:

肿腮一症,是疫病,非伤寒也;是清邪中上焦,非风热也。何以辨之?一人病,众人亦病,一村病,村村皆病,气相感召,传染于人,与风寒迥别,为疫病之最轻者。其症初起恶寒发热,脉浮数,耳之前后作肿痛,隐隐有红色。医家不认症,往往误作伤寒施治、牙肿混医。体实者表散亦愈,体虚者不任大表,邪乘虚而内陷,传入厥阴脉络,睾丸肿痛,耳后全消。明者或投温里,或投补水,数剂可退;昧者或用疏肝,或作疵治,一服神昏。遍阅方书,又无是症,始终莫解,此中机关而伤人性命者多多矣。若世俗所谓大头瘟,面腮颐肿如瓜瓤,乃疫病中之最重,岂非为是症之确椐哉?[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