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修订版)

四、人工免疫

字体:16+-

(一)清代人工免疫概论

免疫是指人体在患病过程中对疾病形成的抗感染能力,人工免疫也就是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不需罹患某一疾病就能获得对该疾病的抵抗力。现代的人工免疫法基本就是预防接种法。一般来说,这一做法源起于18世纪末的欧洲。不过在中国古代,在“以毒攻毒”理念的指导下,也有一些重要免疫史迹,特别是16世纪以来出现并不断取得发展的人痘术,更是给中国古代预防医学史写下了极为光彩的一笔。[156]

关于人痘术的发明,清代广泛流传着宋代峨眉山人为太平宰相王旦之子接种的传说,不过经过范行准的细密考证,基本可以确定种痘始于明隆庆年间,即16世纪中后期。[157]对于人痘术的发明和发展以及嘉庆年间西洋牛痘术的传入和传播等情况,目前的学术界已有相当多的论述,综合已有的研究,可概略地表述如下:

种痘术最初于16世纪中叶出现在皖南和江西的弋阳等地,大约在清初传入江南,之后又逐渐流布大江南北,不过南方的普及程度远高于北方,种痘技艺也较北方精良。当时的种痘之法,根据钦定的《医宗金鉴》总结,主要有四种:第一,痘衣法,将痘疮患者的衣服给需要接种的人穿,以引起感染。第二,痘浆法,用棉花蘸上痘疮的浆液,塞进被接种者的鼻孔。第三,旱苗法,将收集的痘痂阴干研成细末,用细管吹入被接种者的鼻孔。第四,水苗法,用棉花蘸上水调的痘痂细末后,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孔。对这几种方法,《医宗金鉴》评论道:“然即四者而较之,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故古法独用水苗,盖取其和平稳当也。近世始用旱苗,法虽捷径,微觉迅烈。若痘衣、痘浆之说,则断不可从。夫水苗之所以善者,以其势甚和平,不疾不徐,渐次而人,接种之后,小儿无受伤之处,胎毒有斯发之机,百发百中,捷于影响,尽善尽美,可法可传,为种痘之最优者。其次则旱苗虽烈,犹与水苗之法相近,儿体壮盛,犹或可施。”[158]到了18世纪晚期,江南的人痘种法又发展出所谓的“湖州派”和“松江派”,前者选取出痘过程较为顺利的病人之痘痂为苗,后者则利用经贮存、药力提炼、传种多次的“熟苗”,两者相较,湖州派的方法危险性较大,人工感染后常出现病情严重的情况,所以渐为松江派所取代。而且对于选苗,人们逐渐认识到:“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练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如能连续接种7次,则成为“熟苗”[159],使用起来较为安全可靠。表明当时的种痘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痘在绅宦之家已有相当高的普及率,据日本平泽元恺在《琼浦纪行》中的说法,已到达“十之八九”[160],民间也有相当的普及,不过主要限于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