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风云际会,对戊戌后政局早已深怀不满的趋新势力趁机纷纷跃起。经元善的一番话,表达了他们的共同心声:“堂堂中国政府,惑邪启衅,无事自扰,以至宗社为墟,此上下五千年历史所未有,逆藩权奸之肉,其足食乎。此后欲望支那自立图存,全在国民联群一志,并胆同心。舍此外,无可救药之仙丹。”[1]至此,甲午以来兴起的民间救亡运动将清政府从寄望对象中剔除,以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唐才常、林圭、汪康年等人为轴心,围绕兴中会、保皇会、正气会、自立会及中国议会,形成宗旨、渊源相互交错的派系,在反清变政共识与政见利益分歧的交相作用下,结成既合作共事又角逐争雄的复杂关系。
正如自立军不是保皇会勤王的主力正军一样,自立会也不是保皇会的政治附庸。纵观当时中国政局,以唐才常为代表的长江趋新势力处于反清联合阵营的中枢地位。唐不仅首先提出长江、珠江并举计划,主张大合维新各派,而且广泛结纳湘鄂江淮乃至川豫、皖、赣的维新志士与会党豪强,在革命与保皇两派之外自成一大“革政”势力。保皇会视长江为呼应偏师,唐才常则不自甘偏裨,他在政治上呼吁各派求同存异,组织上坚持联合共举,因而能够独树一帜,赢得普遍支持。正气会、自立会的宗旨与办事方略,既反映出它们外受兴中、保皇两会的牵制影响,内有政见分歧的派别个人,又表达了革新志士的普遍共识。以勤王求自立兴民政,是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凝聚革新势力的政纲。唐才常劝说“孙康两派,亟宜牺牲小异,同力合作,如保皇或排满名词,皆可摒弃”[2],的确是时势所趋,不应仅仅从革命与保皇两极对立的是非来评价指摘,而要认真考虑其合理性与现实性,特别是促成联合大举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