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回忆录都说军国民教育会是一个排满革命组织,而撰写者又大都是该会会员或当时的留日学生,如刘揆一的《黄兴传记》、陶成章的《浙案纪略》、秦毓鎏的《自书履历》、李树藩的《甲辰拒俄义勇队与长沙之革命运动》、苏鹏的《柳溪忆语》以及王辅宜的《关于军国民教育会》等,其中说得最明确的是冯自由的《革命逸史》:
军国民教育会与义勇队性质不同之点,后者属于拒俄御侮,而前者则属于革命排满,此其宗旨悬殊者也。义勇队既解散,学生之卑怯者,以畏惧政府干涉,不敢再预闻政治运动。湖北学生王璟芳因举发义勇队志在革命有功,清廷嘉之,特旨赏给举人。叶澜、董鸿祎、秦毓鎏诸人不为少屈,乃于癸卯夏间发起军国民教育会,群推秦毓鎏起草立会意见书。……军国民教育会成立时,以本身性质属于秘密团体,须预防破坏,且须计之破坏后之安排,故定名颇费斟酌。而招收会员,概取严密,人数不多,咸能恪守规章,保存机要。开会无定期,会场无定所,故自癸卯成立起至乙巳合并同盟会止,迄未破坏。……更推举同志返国分省运动起义,名曰运动员,黄轸、陈天华即被派回湘之运动员也。[1]
关于军国民教育会的性质,早在60年代,金冲及、胡绳武先生即作过考证,指出在秦毓鎏等人发表改变宗旨意见书之前,军国民教育会不是一个革命组织。[2]但该文似未引起充分注意。由于将引起的组织解体仅认作成员分化,以为团体依然存在,并朝着革命方向转化,而此后海内外多数著述仍沿用旧说,张玉法便将该会列入《清季的革命团体》。直至近年,误说还被一再重复。因此,全面核实误点,深入揭示误因,就显得很有必要。
1903年5月11日,学生军正式改称军国民教育会,当日大会通过的《公约》明确宣布宗旨为:“养成尚武精神,实行爱国主义。”《临时公约》亦称:“此公约之目的在拒俄。”[3]军国民教育会派遣运动员归国,并不是为了发动革命,而是募捐筹款,联络同人,两位特派员的使命更是向清政府及袁世凯请愿。这样一条上层路线,遭到上海军国民教育会的反对。“学生军之出现也,热心如沸,而种族之界辨未明,欲运动伪廷与之共事。故特派员至上海,述前途方针,演说于爱国学社。吴敬恒首反对之。军国民教育会之募捐启,亦为《苏报》所齿冷。”特派员北行失利,清政府诬指学生“名为拒俄,实则革命”,《苏报》案的严酷事实以及上海同志的尖锐批评,才使“会中方针渐变,受伪诏之激刺,电召特派员还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