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四、影响与分化

字体:16+-

军国民教育会虽然不是革命组织,但在辛亥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促进了国内各地拒俄运动的兴起发展,使这场爱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掀起**;它推动了近代知识分子的革命化,促成一批革命小团体的建立,为同盟会的成立准备了骨干;它把革命火种撒向内地,使反清革命之火迅速蔓延燃烧。不少会员成为重要的革命领导人、宣传家,在辛亥革命乃至此后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有些会员归国后,虽然没有直接从事武力反清,但在兴学、办报、结会、演讲等方面各尽其能,启迪民智,开通风气,以思想启蒙为革命开辟通道。

东京军国民教会成立后,留学界和国内各进步报刊争相报道,各地学生和进步人士闻风响应,除上海外,福建、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议编义勇队之举。军国民教育会不仅派遣运动员归国联络各地学堂热心志士,不少会员还公开致书本省父老同胞,鼓动他们支持和参加运动。尽管该会不久就解散了,但影响已经扩展开来,甚至浙江沿海一座小小的黄岩县城,爱国知识分子也“均有军国民之目的”,“齐用操衣,当大路而唱军歌,日日操于大校场。以文弱书生而当兵卒,乃黄岩自有生以来所未见者”[1]。军国民雄风吹过,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精神焕发,他们竞相表示:“当此国家危急之秋,而仍不知有当兵之义者,直可谓无脑筋也。”“不能为完全之军国民,亦当为普通之军国民。”[2]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军国民教育会解散后,革命分子转而从事反清活动。他们创办报刊,撰写宣传小册子,传播排满革命思想。其中突出的有章士钊、何梅士、陈去病、苏子谷、柳弃疾等人创办的《国民日日报》,鼓吹革命,不遗余力,时人有“《苏报》第二”之称,甚至认为“此报胜于《苏报》”[3]。林獬、林宗素等人主办的《中国白话报》,以通俗形式向下层群众宣传革命。陈去病主编的《二十世纪大舞台》,“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4]为宗旨。蔡元培、汪德渊、章士钊、林獬、贝寿同等人主办的《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更是风靡一时,隐执国内进步舆论的牛耳。此外,还有辛汉、严智崇等人在东京发刊《白话报》,刘成禺受孙中山之聘,任《大同日报》主笔。在其他宣传品方面,则有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章士钊的《孙逸仙》、《沈荩》,黄兴等人的《血泪书》,敖嘉熊的《新山歌》,陈去病的《清秘史》、《陆沉丛书》,苏子谷译的《惨世界》等,影响颇大。还编辑出版了大量启蒙宣传书籍。上海出版革命书刊最多的东大陆图书局和国学社,其编辑中章士钊、陈去病、刘季平、柳弃疾、敖嘉熊等原来都是军国民教育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