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清政府正式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孙中山与留日学界的接触,开始于是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冯自由记:“时孙总理、陈少白、梁启超先后亡命日本,彼此往还,相与研究革命方略,至为透辟。云翔偕同学戢翼翚(元丞)、吴禄贞(绶卿)访之,一见如故,对总理尤倾倒倍至。”[1]这时留日学界人数少,思想程度低。据秦力山回忆:“是时留学界尚不过百十人。”分成南洋官费、两湖陆军、湘粤自费、公使官费四部分,分别住在日华学堂、成城学校、大同高等学校、同文书院,“绝无政治上之运动也”[2]。虽然通过彼此交往,特别是与东京高等大同学校学生以及孙中山、梁启超等政治流亡者的接触,留学生的政治热情有所增长,一些人参加了自立军起义,但汉口失败使之遭受重创。孙中山与留日学界的关系,主要展开于20世纪以后。
自立军失败后,海内外革新势力的政治情绪普遍趋于激进化,保皇会内部因“言革”而发生分裂,康门师徒彼此冲突。一批原来属于维新派的留学生脱离保皇会的营垒及其影响,倾向于排满革命,与孙中山的交往联系逐渐增多。政治方面,1902年4月,章太炎等人发起亡国纪念会于东京,孙中山署名为赞成人,亲率华侨10余人自横滨赶赴东京莅会。后因日本警方阻止,乃与章太炎等在横滨补行纪念式。此会发起人多为留学生,在留日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
宣传方面,1900年,郑贯一等在横滨创办《开智录》,因是油印,规模稍狭。是年12月,得到孙中山和横滨华侨的捐款资助,改用铅印,影响骤增。[4]1901年5月,东京留学生创刊《国民报》,得到孙中山的经费支持。“留学界倡导民族主义之杂志,以是为嚆矢。”[5]1903年,东京留学界各省同乡会创办的杂志相继问世,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思想和种族意识,其发端则由《湖北学生界》。[6]先是刘成禺“函约总理会谈于东京竹枝园,并邀程家柽、李书城、时功玖、程明超、吴炳枞等相叙,未几遂有《湖北学生界》之出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