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俄运动后,孙中山趁革命风潮鼓**之机,从思想上组织上对保皇派发动反击,成效显著,其影响不仅限于美洲,上海的《大陆》《警钟日报》,香港的《广东日报》,都报道过有关情况。同时,孙中山基本完成其革命理论的创建,将除旧与布新融会贯通,可以满足知识界的精神需求,这就为吸引留学生,建立革命大团体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4年年底,孙中山自美洲抵欧,在布鲁塞尔首创革命团体。据朱和中《欧洲同盟会纪实》,孙中山曾与之就以会党还是以新军及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问题,辩论三日夜,最后孙中山接受其意见,才决定“今后将发展革命势力于留学界”[1]。一些学者以此为据,认为孙中山至此仍对知识分子采取轻视态度。[2]这样一来,1905年同盟会成立于留日学界似乎纯属偶然。但从各方面看,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武装起义依靠新军还是会党,并不涉及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整体地位与作用,更无轻视之意。理由如下:
1.刘成禺说:“甲辰先生由日来美,谋开党之大团结。先生曰:‘自《苏报》邹容《革命军》发生后,中国各省已造成士大夫豪俊革命气象,但无纲领组织,徒籍筹款,附党于三合会,不足成中国大事也。’乃谋设同盟会,指挥事业。”[3]则孙中山聚集知识分子组建革命团体的计划不自比京始。此回忆可以从孙中山在美洲所写致公堂公启得到印证:“近者各省读书士子游学生徒,目击满清政府之腐败,心伤中华种族之沦亡,莫不大声疾呼,以排满革命为救汉种独一无二之大法门。无如新进志士,虽满腔热血,冲天义愤,而当此风气甫开,正如大梦初觉,团体不大,实力未宏,言论虽足激发一代之风潮,而实事尚未能举而措之施行也。”[4]这与其他革命党人的看法不谋而合。被视为“孙党”的秦力山鉴于留日学生皆具爱国心,“以学生之力量,则虽有千百满政府,已不足以当之”,因而主张立党联络,协调指挥,以制造“畅行其志”[5]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