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至1904年,国内学界反抗专制的风潮此起彼伏,接踵不断,波及全国十几个省份的各级各类学堂。清政府对此极为不安。张之洞视察京师大学堂时,“在座中所论,深以学界风潮为忧,谓庚子时此风尚不过汉沪一隅,乃不过三年,已遍大陆,可畏实甚。”[1]到1904年年底华兴会起义失败及万福华事件后,国内政治风潮渐趋平静。《大陆》杂志载文《革命狱与谋刺案之影响》论道:“湖南革命狱始兴,学界骤为之谙,上海谋刺案继起,政界大为之惊。……连日枢府与管学大臣互谒密商,颇耸观听。各学堂学生骄态锐减,有失其常度者。”[2]在高压与腐败的双重刺激下,1904年年底至1905年再次出现国内激进学生的东渡热潮。许多拒俄运动中归国的留日学生在国内无法立足,也纷纷重返日本。两年内留日学生总数从1300人激增至8600人,除甘肃外,各省均有大批学生留日。本来清政府派遣留学生,意在巩固和改善其统治基础。然而,数千中国学生聚集日本,在东京形成一个政治活动中心,为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1903至1904年年初,留日学生的革命倾向一度有所削弱,原因之一,激进分子大都归国运动革命,各省同乡会所办刊物又相继停刊,因而影响了对留学界本身的宣传。原因之二,大批新到学生良莠不齐,特别是清政府所派学习政治、警务者,多为保举的官绅,名为学生,实则游历,使留学生的成分发生较大改变。1904年,仅在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就读的官绅即达300人,占留日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3]“其游学也,多含有保举之目的,故人类不齐,棍骗及宿娼之事,所在多有。”[4]《大陆》杂志说:“三期为官费生最多时代,如山东,如两湖,如四川,动派数百人,其人非纨绔即腐儒,大都舍图功名富贵以外无他志。”[5]1903年年底俄事风云再起时,留日学生仍有200人集会,准备重编义勇队。而日俄开战后,“东京留学生之归国者接踵于途,其在留者则足不敢出户,迥异曩昔者慷慨激昂奔走号召之态矣。”[6]连清驻日公使也说:“近年此间留学生多知向学,较前安静。”[7]这种情形引起国内一些报刊的尖锐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