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五、影响犹存

字体:16+-

1900年8月底,孙中山由日本冒险回到上海。此行目的之一,应是践梁启超前约,相机参与长江大举。

早在四月间,梁就致函孙中山,劝其接受“借勤王以兴民政”的策略,待其借款成功之后,“握手共入中原”,“大助内地诸豪一举而成”。“草创既定,举皇上为总统,两者兼全,成事正易。”[1]孙中山因此决定赴新加坡,与宗旨相乖的康有为洽商合作事宜。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很可能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的劝说,同意联合阵营采用勤王旗号。他在新加坡时表示:“不错,我志在驱逐满洲人,而他支持年轻的皇帝。我希望与他磋商,为我们在共同路线上的联合行动作出安排。”[2]

在此孙中山没有坚持要求康有为放弃保皇,皈依革命,而是在承认双方宗旨分歧的前提下,寻找共同路线。同时,孙中山又并非容纳康的保皇主张,而是接受梁启超、唐才常等人的借勤王以兴民政。现行专制制度必须改变,实行宪政,至于具体形式,则依据形势的变化而定。而且兴中会本身不使用勤王旗号。惠州起义时,义军借诸报端,宣称:“发誓驱逐满洲政府,独立民权政体。”[3]

当联合请求再度遭到康有为拒绝时,孙中山暂时打消了对康本人的寄望,却依然对其他维新志士持有信心,认为:“大概除了康党以外,都能够结成一体。”[4]8月中旬,梁启超归国参加自立军起义,途经日本,可能与孙中山会晤过。[5]恰好这时孙中山因广东经略受挫,处境艰难,“心中对南方之事似早已感到绝望,想亲自在中央地区掀起波澜”[6],遂决定暂停广东行动,赶赴上海。临行前发表谈话,表示:“可设法将各派很好地联成一体。”尽管他声称此行“不抱任何危险激烈的企图,而是考虑始终采取温和的手段和方法”[7],实际上准备自立军大举后相机加入或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