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三、向往“超人超国”: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特色之二

字体:16+-

向往“超人超国学说”是近代中国读书人的一个共相。清季以至民初中国读书人虽因不断的国耻和思想的西化而服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但最终还是暗存一种“道高于国”的观念。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为保卫祖国而死,所谓“执干戈以卫社稷”而死君事(《左传》哀公十一年),是大得赞许的。而其高明处,则不仅仅是捍卫了国家利益,还有一个在此之上的“取义成仁”的个人道德完形。一般而言,各国民族主义者通常都强调民族至上;可是中国从维新党人到新文化运动读书人再到国民党人,都向往一种在民族主义之上的“大同”境界,主张一个与传统大同观念相近的终极目标。

他们往往事急则诉诸民族主义,事态稍缓,便又徘徊于各种接近“大同”的主义之间。故近代中国士人在说民族主义时,未尝须臾忘记在此之上的大同;但他们在说世界主义或类似“超人超国”主义时,其实也都在表达民族主义的关怀。这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与众不同的另一大特点,与近代中国的积弱有直接关联:在思想已西化而社会还比较传统的中国,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中国读书人,要面对西强中弱的世界格局,其内心深处的紧张真有无数层次,而身份认同问题无疑是最要紧的。

近代中国士人一方面有意识地要想疏离于“野蛮落后”的中国而认同于“优越的”西方,另一方面又更愿意认同于西方思想资源中文化认同最不明显或最具超越性的那一部分。他们在不得不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外来的各种思想观念,有意无意间总是选择最少民族认同的“主义”,如无政府主义、世界主义、社会主义等。这样不但避免了对“衰弱中国”的认同,同时也不必认同于“强大的西方”。其实就是毕其功于一役,大家无认同,也就否定了西方自身的文化认同。这一选择背后所隐伏的微妙的民族主义关怀和心态,很值得作进一步的考察分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