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舍勒文集:世界观与政治领袖

编者前言

字体:16+-

刘小枫

社会理论是20世纪西方学术的显学,舍勒并非是韦伯或涂尔干(E.Durkheim)那样的社会理论创始人,但通过对社会理论的现象学“施魔”,舍勒开拓了现象学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对社会理论的早期发展做出了独到贡献。如今,现象学社会学已成为社会理论中的重要一支,舒茨、卢曼(N.Luhmann)和贝格(Peter Berger)的社会理论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现象学哲学方法,显明了现象学在社会理论中的持续影响力。一般论者把舒茨视为现象学社会学的开创人,他得到过胡塞尔本人嘉许,也的确卓有成效地开拓了日常生活意识的现象学社会学的分析论域。然而,尽管把舒茨视为现象学社会学开拓者的说法颇为流行,却是一大误识。同样,曼海姆通常被视为知识社会学的开拓者,实际上,曼海姆当算是舍勒的学生。[1]

在采纳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提案的同时,舍勒就尝试致力于把现象学方法与韦伯、桑巴特和特洛尔奇营构的历史社会学结合起来——对现代市民世界观及其伦理意识的研究,就是现象学方法与历史社会学的成功结合。现象学哲学的主要分析论域是所谓纯粹意识,将现象学原理用于分析历史具体的伦理意识,就必须与历史社会学结合起来。由此,舍勒的现象学自然而然发展出现象学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即凭靠现象学方法考察不同精神类型或不同文明共同体的知识观、价值观或世界观。

世界观理论最早由洪堡提出,经狄尔泰发展而一时成为学界显学——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名噪一时,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因为,该书第二卷让人难忘的分析凭靠的就是世界观类型论。如我们所知,知识观、价值观或世界观被马克思统称为所谓的“上层建筑”,凭靠其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建立起一套著名的意识形态理论,其核心要旨涉及政治共同体的统治和教化的支配性权力问题。然而,众所周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带有强烈的革命斗争实践色彩。凭靠新康德主义的形式理论,韦伯力图剔除马克思意识形态论的革命实践色彩,通过考察不同文明传统政治共同体的统治和教化的支配性知识,致力建立一套“价值中立”的关于政治支配的知识类型学。舍勒基于现象学的哲学立场介入这场意识形态论与政治社会学之间的思想较量,发展出自己的世界观-知识社会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