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学术传统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之所以重要,一则距离我们今日最近,与当下文化状态联系最为密切;二则因为现代学术传统乃是中西对话交融的产物,是一种新的熔铸,而当今我们依然处于这样的文化语境之中,故而现代学术传统对于我们可资借鉴之处良多。因此重新梳理、反思现代学术传统,对于中国学术的发展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工作。此前已有一些有识者做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但亦毋庸讳言,其深度、广度都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今日中国学人而言,欲建立具有独特性、原创性之学术,最佳途径就是总结现代学术的“得”与“失”,进而在其基础上“接着说”。
“古史辨”派是现代诸多学术流派中最具影响力,也最有学术方法论意义的一派。其影响不仅在于史学范围,而且也及于文学领域。例如,其《诗经》研究的影响至今尚存。尤其是“古史辨”派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今日的文学研究依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当然,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就以“古史辨”派的《诗经》研究为例,探讨一下古代文学思想的研究方法问题。
(一)从历史角度看文学
正如有论者早已指出的,在现代,对《诗经》的研究大体分为三派,一是传统经学的,二是文学的,三是历史的。“古史辨”派是一个历史研究的学术流派,当然主要是由历史学家组成。对于《诗经》他们也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的。从历史的角度或者用史学的方法研究文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路径。就中国现代学术传统来说,这一研究视角可以说是由“古史辨”派开创的。传统经学的《诗经》学研究可不置论,此前的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刘师培等人在研究文学问题时尽管也时而会引进历史的维度,但一以贯之者却或者是文字训诂,或者是社会政治研究,或者是纯文学研究,都不是历史研究。真正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学乃自“古史辨”派始。在以“疑古”为标志的“古史辨”派看来,《诗经》是少数可信的先秦典籍之一。这一见解最早由胡适提出,后来为“古史辨”派普遍信从。[1]然而在他们看来,这样一部可信程度很高的典籍,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却被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就像一座被蔓藤层层包裹的古碑,上面的文字都无法看到了。因此寻求“真相”就成了他们研究《诗经》的首要任务。顾颉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