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参加贵州师范大学组织的学术活动之后,今冬有机会再到贵州,系应一民间资金支持的论坛的邀约。因了季节的缘故,此行在贵阳停留时间短暂,却仍然有与旧雨新知聚谈的机会,也仍然与上一次那样,对该地印象深刻,离开后还回味不已。
每到一地,对该处的“城市改造”总有了解的兴趣。论坛举办的前一日,由主持这项活动的两位先生陪同,沿着“南明河”,看了被作为贵阳市地标的甲秀楼。觉得煞风景的,是甲秀楼后的两座高层建筑,粗暴地剪切了城市的天际线。这种不协调,在现今的城市中随处可见。你不免会想到,倘若不急于照猫画虎的“现代化”,这城市或许会是另一种格局、样貌,比如化用本地的建筑元素,兼由民族地区撷取素材。也不妨有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并置,如我在莫斯科看到的那样——不同风格间有节奏、韵律的和谐,那座俄罗斯城市正是如此。去往面馆吃面的路上,瞥见几条像是很有味道的巷子。希望那些巷子不至于被拆得七零八落,使残存的味道也消失净尽。
餐后驱车到距城区约十公里的花溪区青岩镇。出于对近些年古村镇旅游开发的失望,看青岩古镇,并非我预选的项目,此行却有意想之外的收获。青岩古镇也如我到过的上海近郊的朱家角、婺源的李坑,沿街店铺密布。同行的吴先生却说,只要建筑的面貌能保存,这不失为一种思路。当然,保存是要支付代价的。我一再在其他处写道,无论城市老街还是古村镇,在旅游开发中均有必要改善基础设施,即如借鉴国外保存老建筑的经验,保存形制而改造内部,接通上下水,改善采光条件,且使那些地方的居民村民,由开发中切实获益,而非为了开发旅游,而硬将那里的居民留在“前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