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事苍茫

温润云南

字体:16+-

我所见云南的山水,多半有一种温暖的调子,不那么锋棱峭利,也不旷远迷蒙——当然,我所见确实有限,几年前到过的昆明、思茅(现名“普洱”)外,也就是中缅边境佤族、拉祜族聚居的西盟、澜沧,与这次所到的仍在中缅边境的傣族、景颇族聚居的瑞丽,以及曾经是滇西抗日重镇的腾冲。

云南早晚温差大,有一日四季之说。清晨的空气清冽澄澈。远处的雾如帐幔,并不流**,就那么凝然半掩在山脚、山腰。抵达和顺时,古镇尚在薄暗中,收入相机镜头的景色没有层次,却宁静如尚在初醒前的朦胧中。民舍被阳光点亮,这一角,那一隅,光暗分明,古镇的轮廓渐次显现。最醒目的是镇头那间图书馆,“和顺侨乡”的招牌。当年央视的古村镇评选,和顺拔得头筹,与这图书馆大有关系。由文献看,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当地的同盟会会员组织的“咸新社”(按:“咸新”应即“咸与维新”)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这一组建筑的风格中西合璧,有浓厚的“侨乡”风味,在类似设施中堪称极品。较之江南各地的藏书楼,图书馆因其“公共性”,更有近代意味。至今图书馆在中国的乡村仍属奢侈品,无怪乎令评选者印象深刻。

在外围的商业设施盘桓之后,真的进入了古镇,不得不加快了脚步。我和两位年轻同事进了一处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居,四进的院落,格局完整,窗棂与周边新建商业设施相比,雕工精致而图案丰富。房主人——一位中年妇人告诉我们,这一家的亲戚多在境外。对这老宅他们也想修缮——我们看到了院子里的水泥——却苦于资金不足。我们叮嘱房主人千万不要涂饰、刷新,尽可能保存原貌。

古镇建在山上,道路相当陡峭。镇内几无游人。沿路有门面小小的修鞋店。道侧几个男人在和泥,不知要建些什么。也有崭新的店铺,所幸不多,就我们行走的范围,似乎尚不足以改变古镇的原貌。此次出行系集体活动,不能充分地“考察”。同行的年轻人遗憾事先没有做足功课,否则会有明确的目标,也会更有收获。古老村镇的日常生活,只有住下来,才能细细地品味。而我们只不过走了一段路,进了一户人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