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终于到了婺源。十年前曾走过赣南,始终以未到婺源为憾。此次婺源之行,目的地之一为李坑村,正是我所期待的——早就想看看徽州民居。
虽春寒料峭,李坑村外的油菜花却已残了,零零落落。据导游说油菜花盛放时,不但游人填街塞巷,且排满了田埂。我们到的这天,村中也游人如织。与记忆中十年前去过的抚州的流坑不同,这里的旅游业当用“火爆”形容。出售旅游产品的摊档,由村外直排进村里。村中的主路两侧,店铺密布。尽管已划入江西,婺源属古徽州,此行算是圆了看徽州民居的梦。但因我尽量避开游人,也就失却了看精品建筑的机会。与村民交谈,得知为开发旅游,村里贡献了170多亩田地;每人每月付给100元钱作为补偿。旅游收入,政府与旅游公司拿大头,村民所得往往不到百分之十。由旅游开发中受益的,如村口的店铺,一年可有几十万元的进账,其他店铺则大大低于此。不临街的村民,由店铺代售农副产品,获益有限,仍然主要靠务农、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一条商业街,店铺密匝匝排开,像是已成这类“景点”共同的设计。游人很少有机会、往往也并无愿望走进村镇深处——那里有仍在进行中的“日常生活”,与商业街上的一派喧闹像是无关。白日的喧阗过后,夜晚的村镇或重归阒寂,找回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如果那些提供食宿的农家,没有收住过多的客人的话。
事后回想,对云南和顺古镇的好印象,多少也因了我们抵达该处的时间。当时天刚破晓,我们应当是第一批游客,该镇尚保持着一份宁静。而我们最先见到的镶在古镇边缘的旅游设施,也因了这宁静而令人可以从容观赏——那一组建筑确像是经了精心的设计,以至我们竟忽略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古镇本身,以为该地的精华尽萃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