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雅各布斯说过“安全的街道”,有人漫步的人行道(参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译本)。上文提到的那本《小小地球上的城市》也说到“富有生气的步行道”,“安全的和包容性的公共空间”。安全,是认同感的基本条件。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我们曾经是安全的。你可以在一天里的任何时间只身穿过城市,更不用说乡村。前几年听到发生在乡村的偷牛的故事。我插队的那年月,这种故事是奇闻。当然,其时是“集体经济”,牛既没有人敢偷也无处销赃。但当时民风实在淳朴,农家终日门户洞开;那门像是徒具形式,不具有防盗功能。乡邻间无需防范。匮乏经济,也确无长物可供盗窃。
这已成久远的记忆。我们已渐渐忘记了曾经有过的安全,那像是如阳光、空气一样无需特别留意的东西。行走在城市,尤其夜间的城市,安全感的丧失,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大变化。有关于发生在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袭击的传闻。居民区楼窗的防护网已达于高层。我们习惯了呆在防盗门、铁栅窗后,习惯了坚固材料庇护下密闭的生存。小区张贴着片警的“温馨提示”:“请不要将贵重物品放在家中。”不放在家中又放在何处?到银行租保险箱,自非普通居民所能想象。但公共空间(至少在日间)仍然应当是足够安全的。这有助于舒缓因上述不安全感而带来的紧张。
街道是居民最日常的行为展开的场所。人行道的美化不止为了供途经者观赏,更为了吸引周边地区的人们停留、交谈。如果真的关心细节,有足够的耐心“经营城市”,每一条街道都值得精雕细琢,每一座城市建筑(包括居民楼)间的隙地,都有可能是微型园林,如日本人已经做到的那样。进行这种“改造”,一个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可能较之官员有更好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