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事苍茫

童年的城市

字体:16+-

开封是我童年的城市,我的三四岁到十一二岁,在这城市度过,关于这城的记忆,曾写在题为“旧日庭院”的散文中。不记得迁出这城市后有过多少次回访。次数并不多,上次则是在1997年。今秋有机会重回故地,用了几个下午在城中闲走,回到住处,随手记录。这城市已日见陌生,不难将我逐出梦境,却因此有了旁观的心情,边走边问边想,是一种新鲜的经验——谁说你童年的城市只能充当怀旧的触媒?

10月18日,搭乘河南大学一位研究生的车由郑赴汴,经过了屡经媒体曝光的“郑东新区”。我曾几次来到这片“新区”,心情复杂。据说有“内含城市”、“外缘城市”的概念。经营“外缘”,政绩易见;改造旧城区,投入大,见效慢,因而城市的父母官乐于将文章做在城外,即原先的关厢地带;而买卖土地,又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钱来得最方便。如此巨大的投入,倘若用来“经营”农村,又会怎样?当然不会产生如此的视觉效果,政绩不至于如此烜赫。离郑前新区正举办农业方面的展览会,人工湖边垃圾遍地。于是想到,即使硬件勉强上去了,人的文明程度也不可能就随之提高。

高档住宅区仍在继续兴造,大约也因势成骑虎,欲罢不能的吧。这种房地产开发,即使不考虑农民的利益,也未必能官商“双赢”。途中听到了“房奴”的说法。据说有些被动员买房的公务员已成此种“奴”,而因新区的开发失地的农民,在继续上访,堵在某些政府机关门外。近城农民以出租房屋为生。那种简易楼房高度密集,一旦有火灾,势不能救。这种“都市村庄”能维持几时?那些农民的生活将何以为继?在装点“盛世”、打造“政绩”之外,父母官们是否准备为失地农民“经营”一份“可持续”的生活?听说正在搞“郑汴一体化”,以带动开封的发展;希望“一体化”中的开封,不要再造这样的“新区”。对于豫外媒体的批评,未闻当局作何反应。当今不但有“易地审理”,也早已有“易地报道”(所谓“隔山打炮”)。媒体不被鼓励谈论本地弊政,对来自他方以至高层的批评则极力淡化,“正面报道”、“正面引导”往往被作为掩盖问题、压制舆论的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