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源之后,字母表作为孤苦伶仃的媒介,曾有过一段十分艰难的日子。它写成的东西常常只能够一次受到一个人光顾,也只能靠一个人一页一页地用手抄写。就连史前的图画、象形文字和圣书文字都比字母表强。前者可以让人们一群一群地围观,无论这些人群的规模多么小。因此,在同步性——同时在不止一个地方出现的重要的意义上,字母表实际上是迈一步退半步。当然,这本在意料之中。因为生物物种的进化也好,技术特征的演化也好,总是意味着交易和放弃,不可能总是清晰可见的、百分之百的跳跃前进,其改进只能是总体上能最终达到,但不可能是完满的(Levinson,1979b、1988b、1997b)。人的智能总体上是一个例外——他比进化过程中的一切先行者占有完全的优势。但是,就利大于弊而言,个别的技术更可能是一种改良。
但是,字母表的隔离倾向(segregating tendencies)在一定程度上被印刷机颠倒过来了。斯特拉达尼斯[1] 的一幅蚀刻画,描绘一间早期印刷厂的繁忙景象。画上的题词捕捉住了印刷厂的声觉冲击:“正如声音能被许多耳朵听到一样,一篇文稿可以用掉千百张纸。”(转引自Joseph Agassi,The Continuing Revolution,p.26)出版业日益增长的效益,可以给一个以上的人提供一个以上的副本——它的对象是公众,而不是一个个分离的个体。出版发行量庞大的报纸和畅销书,其效益更加显著,报摊、书店和图书馆里都可以找到报纸和畅销书。
另一方面,通过印刷术进行传播从来就不像“许多耳朵听到的”声音那样容易,也不像广播电视传递声音和相貌那样影响深远。而且,大多数书籍从来就不是畅销书。就是说,它们在大多数地方都找不到,肯定在书店里看不到。因此,虽然可以指责麦克卢汉把大量生产的文本和手抄稿一视同仁,都当成是字母—视觉文化,虽然他忽略了初露端倪的印刷术的电子—声觉属性,但他这个错误肯定是不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