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本书里,麦克卢汉的许多思想都必然被描绘成“最著名但最不为人理解的”。既然如此,把“地球村”再提出来讨论,会令人耳目一新。
正如他的许多关键概念一样,地球村是在他的打字稿《理解新媒介研究项目报告书》(“Report on Project i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1960,p.129)里提出来的。然后,《谷登堡星汉》(1962)把这个概念作为一章的标题推向世界。他是这样说的:“新型电子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性,把世界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形象。”(1962,p.43)这个观念立刻在读者中找到了理解的知音。地球村的表述闻名遐迩,并成为他后来两本书的名字:《地球村里的战争与和平》(With Fiore,1968)和他去世后才出版的《地球村》(With Powers,1989)。“地球村”这一表述广泛传播已有三十余年,在报刊、广播和电视评论中频频出现,论者常常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麦克卢汉的其他格言警语,却没有这么走运。“媒介即讯息”也不如它。虽然“媒介即讯息”和“地球村”一样有名,而且俏皮双关地被用作另一本书《媒介即是按摩》的名字,但是它几乎无可挽回地被误解了(见本书第三章)。“冷与热”也没有它走运。“冷热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乘风破浪,可是今天它几乎已被世人忘记和误解了(本书第九章就是试图扭转这两种结果)。
地球村这个比方的魅力显而易见。在昔日的小村里,人们获取公共信息的机会几乎相等——下乡的卖货郎一路吆喝,村里每一个人都能听见。印刷术使信息到达的范围大大拓展了,这就造成了第一批大规模的受众,第一批超越目力和听力的公众。然而,与此同时,最早的村落群体听见信息的同步性,却被印刷术摧毁了。并非人人都订阅同样的晨报和晚报,订了同样报纸的人也不会同时阅读相同的报纸。然后,广播和电视先后进入我们的生活:举国上下,人人都坐在客厅里听相同的声音,看相同的面孔报新闻。村落重新建立起来,即使并非绝对的全球层次上的村落——全球规模的村落还要假以时日,等到全球有线电视新闻网站于20世纪80年代来临之后,全球规模的村落才能形成。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地球村也只是部分意义上的地球村。不过,这个所谓地球村至少是全国规模的村落,或者说,就广播媒介的意义上说,这个村子至少听上去有点全世界的味道了。